尽管各地政府频繁出台救市政策,但五一假期后的楼市依然寒意逼人。新房市场局部热销难掩整体颓势,二手房市场持续“以价换量”,房价下跌的底层逻辑已悄然改变。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博弈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?
一、政策“组合拳”失灵:救市手段陷入边际效应陷阱1. 降息降首付难破局
首套房贷利率已降至3.85%的历史低位,二套首付比例低至30%,但居民购房意愿并未显著提升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仍下降6%,政策刺激效果被高企的家庭债务(债务收入比超120%)和收入预期弱化抵消。
2. 现房销售试点加速分化
现房销售占比从2024年的26.5%持续提升,但开发商资金压力加剧。以苏州为例,五一期间新房成交均价同比下跌6%,部分远郊项目让利幅度达20%,价格战成为去库存唯一手段。
3. 限购松绑的“象征意义”
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郊区限购虽取消,但核心区政策仍未松动。深圳某豪宅项目虽以19.5万元/㎡高价触发限售,却难以带动周边刚需盘回暖,市场呈现“冰火两重天”格局。
二、房价下跌的三大不可逆趋势1. 人口红利消失:新生儿腰斩引发需求断层**
新生儿数量从2017年的1700万锐减至900万,导致新房销售面积从18亿㎡腰斩至不足10亿㎡。年轻人购房年龄从25岁推迟至35岁,生育与置业形成“死循环”。
2. 供需失衡加剧:7.5亿㎡库存压顶
截至2024年底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历史峰值7.5亿㎡,叠加70亿㎡未开发土地,市场消化周期超过18个月。济南、苏州等二线城市核心区靠改善型住房勉强支撑,但远郊项目深陷滞销泥潭。
3. 财富效应逆转:中产消费力遭“绞杀”
房价持续下跌导致家庭资产缩水,2023年房价收入比虽降至11.5,仍远超国际合理区间(3-6倍)。北京某二手房业主坦言:“房子挂牌半年降价80万仍无人问津,现在只想抛售止损”。
三、未来出路:从“救楼市”到“救需求”的范式转移1. 财政发力替代货币宽松
专家建议将10万亿基建投资转向消费补贴,直接向居民发放现金。此举可绕过“房企-银行”债务链条,激活消费端购买力。
2. 结构性政策精准拆弹
核心城市全面放开限购:释放北京、上海等标志性城市购买力,形成示范效应。
存量房收储转保障房:加快消化库存,避免土地资源闲置。
推动“好房子”标准升级:通过赠送面积、第四代住宅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。
3. 长期制度重构
建立房地产基金处置不良资产,探索REITs盘活商业地产,将城镇化重点从“土地扩张”转向“人口公共服务配套”。
结语:楼市“软着陆”需要一场社会共识革命房价下跌已非单纯经济问题,而是人口结构、财富分配、社会预期的综合反映。政策制定者需清醒认识到:当“六个钱包”掏空后,任何刺激手段都难敌基本面塌陷。或许唯有打破“房价只涨不跌”的信仰,重构住房的居住属性,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的健康转型。